來商業的五大發展趨勢??發布日期:2003-9-17
1992年連鎖商業在我國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更替的開始,近年來,零售業的主角已由傳統百貨業轉換成連鎖超市業,如穩居全國零售榜首的上海市百一店已被聯華超市所替代。促成這種更替的直接原因是超市具有貼近消費者和價格優勢;而傳統百貨業經營成本較高,導致商品售價較高,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從客觀上來講,一方面,我國經濟形勢總體發展良好,人們生活水平較高,收入增加,曾經是高檔的商品逐步變成了日用商品,消費者無需再專門去百貨商場購買這類商品;另一方面,我國實施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從而使得商品生產能力增強,商品供應充沛,為了占有市場,生產企業往往會以降價來求得市場占有率,參與市場競爭,在選擇承銷對象時毫不猶豫地與低價銷售、規模經營的超市業結成了聯盟。超市業態得到生產企業“先售后付”的無息實物貸款支持,如虎添翼,在與傳統零售業競爭中處于明顯有利地位。
另外,在實踐中,影響商業變化、發展的因素很多,它們在某個特定時期、特定的環境中,會使商業取得一種生態平衡,從而使商業業態處于相對的穩定中。如果其中某一因素發生較大變化,會打破這種平衡,從而導致商業變化和發展。歸納起來,促使商業變化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于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以及消費習慣改變等。為此,本文嘗試闡述我國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
一、聚集與擴散
1、城市空間拓展。從城市成因來看,聚集與擴散和城市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從上海城市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海洋經濟曾經給上海帶來發展機遇,最初,人們依港口集聚,而當集聚受到各種條件尤其是人口、地理條件阻礙時,勢必會產生擴散。如上海城市原先區域僅限于沿黃浦江一帶,即現在楊樹浦、提藍橋、十六鋪、周家渡等地。隨著人口大量遷入,至解放前,上海城市區域已發展到靜安寺、中山公園一帶,時至今日,上海城市區域已發展到莘莊、彭浦、浦東等地。
2、商業的集聚與擴散。商業,尤其是零售業是商品實現市場認可的最后一個環節。即如果沒有消費者的肯定,商品的價值是無法實現的。為了獲得“肯定”,商業企業之間必然會展開競爭。
商業的擴散是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大,原來集聚的消費的擴散而進行的平衡行為。過分集中區域的人口隨著城市空間擴大而導入新開發的居住區,新區內的居民與原來集聚區域內的居民一樣,同樣具有消費的需求,而需要獲得“肯定”的商業企業便會自覺地填補商業的空白,在一個新開發環境謀求商品價值兌現或由此發生的商業行為,我們可以稱之“擴散”。
在人口高度聚集的區域,商鋪的總體價值高于人口密度低的區域,在城市空間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原來密集的商業和商業設施就會過剩,過剩的商業就會為其生存而做出選擇,或遷移、關閉、留守。選擇遷移是其最主要的出路,其遷移方向不外乎原來繁華的商業街市或新開發的居住區。遷入新開發居住區內的商業在遷移過程中完成商業擴散,移到繁華商業街市的商業企業在遷移過程中,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集聚。
3、削弱的中間地帶。大眾商品銷售趨向便利型、社區型商業街市,品牌企業、高檔商品為了樹立品牌,取向都市型商業街市,特定的消費又有了專業特色街市,區域型的商業街市在城市空間發展變化中處于一個被削弱的中間地帶。如果不能聚集更多的商業企業,必將退為低一層次的商業街市。而在人口導入的區域,地方政府規劃得當,則區域型商業街市有可能發展成為都市型商業街市。
二、龐大化與細小化的趨勢
1、超大型商業企業誕生。在經濟高度發展時期,超大型商業企業誕生是必然的趨勢。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商業資本的融合、商業企業的兼并,商業企業朝著超大化方向發展,在經營中,超大型商業會取得規模效應,會得到供應商更多的折讓,從而得到更多的商業利潤,使企業更加具有競爭力,超大型的商業企業以其龐大的商業銷售空間或諸多連鎖門店,在同小于自身規模的商業企業競爭中取得規模優勢。在新世紀伊始,上海將出現數個數十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如上海浦東的正大廣場,這類業態是商業中的航空母艦,其外部形象是“獨店”成市,而內部卻是各種商業業態的組合,形成內容“連店效應”,吸引各種不同需要的消費者,是名副其實的“商城”,即商業的城市。
2、迷你型商業企業層出不窮。迷你型的商業企業具有投資小、收獲快、轉變經營項目迅速等優點,是商業中最細小、最活躍的細胞。據統計,在我國商業企業構成中,小型商業約占93%,是吸納大量就業機會的途徑。隨著我國勞動制度的改革,城市人口自行擇業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從事小型商業企業經營與服務。
我國現有的細小化的商業主要構成為雜貨店、服裝店、飲食店、通訊店等整合而成的專業市場,在今后還將出現以網絡為紐帶,通過統一形象、共享商譽、集中配貨等手段,成為自由連鎖的芝麻店(蛛網店),其優勢是分布面廣、貼近消費者,實現最直接的商業銷售,為顧客提供最便捷的服務,商品成本在集中進貨時得到折讓,為并不特別苛求低價的消費者而接受。
三、有形商品與無形商品同時銷售的趨勢
在現時的零售商業中,人們往往十分重視有形商品的銷售,而忽視無形商品的銷售。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區域不是這樣,與我們觀念不同的是:商業企業在銷售某一實物商品同時,也把該商品的另一部分銷售(售后)服務也出售給了消費者;消費者在享用實物商品的同時也消費了無形商品,隨著這種觀念為人們的廣泛接受,有形商品銷售與無形商品銷售相組合,就如同萬花筒一般,不斷變化出新的商業經營樣式;今后購買洗發劑的最佳商店可能是某知名美發廳,推銷巧克力可能去專門辦理婚事的禮儀公司。而人們去找保姆、鐘點工時,保姆介紹所可能向你出售一套家電集群控制的軟件。
四、智能化與人格化的趨勢
1、智能化是現代科學技術在商業的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已在商業開始運用,如收銀機、電子秤、自動售貨機、監視器等。但是,真正直接運用于商業服務的科學技術并不多。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商業企業未來參與市場競爭,將不斷采用現代科學技術,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商品銷售的個性化傾向將得到修正,智能化的商業機器將協助、甚至指導商業從業人員按規范操作。
2、商業人格化是指顧客與營業員接觸過程中,對人格尊嚴的尊重。營業員并不是以經濟組織屬下的一個員工與顧客進行交易、買賣,而是以個性化的銷售方式進行服務。其改變的原因是商業企業的改革深化,商業企業經營狀況直接影響員工的收入,在部分企業,甚至以股東的身份直接參與經營決策。職工位置的變化、利益關系的密切是營業人員銷售行為人格化的主要原因。
商業人格化還體現對消費者的尊重上。隨著我國法制的健全,商業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消費者的人格、權益得到廣泛尊重。人們已不再是畫餅充饑式的以“消費者是上帝”憧憬自己的人格、權益得認可,而是實實在在享受著消費者的權益和尊嚴。
五、標準化與藝術化的傾向
1、商業標準化傾向充分體現在現代商業活動中。連鎖超市在大中城市中遍地開花就是其杰作之一,統一的商場布置、陳列著同樣的商品、營業員穿著相同的衣裝,連他們的每個動作都是事先精心設計。這一切都是按照原先制定的程序進行的商業行為,標準化的傾向將逐步從百貨業、食品業逐步擴大到其他商業領域。
2、商業藝術化傾向主要體現在個性化消費的行業。人們學識、修養、情趣、愛好、習慣、收入的不同,會對某些行業提出個性化服務的要求,希望個性化服務的要求得到滿足。消費者有個性化服務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與個人直接有關的行業,如服飾、餐飲、裝潢用品等,商業的藝術傾向,是商業企業為了獲得某一部分特定的消費者群的“肯定”而進行藝術化包裝的商業行為,當然也與經營者自身的修養、情趣、愛好、學識有關。隨著經濟發展,文化的普及,藝術化在商業中的運用越來越多。
(摘自聯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