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天一只雞蛋、一瓶鮮奶,是城里孩子早餐的基本內容。普通家庭在奔小康的征程中,孩子先于爺爺奶奶和父母實現之,是符合國情民生的。吃牛肉的體質,也是將來適應全球一體化激烈競爭的物質保證。
??? 我孩子上幼兒園大(三)班,簡稱“大三”。我記得當時只需打一個免費電話185,第二天光明公司就上門安裝郵箱。第三天早晨一打開奶箱就收到一份驚喜,仿佛圣誕老人夜間穿過煙囪送達的禮物。從此每天打開箱子均有一份收獲,有如遠方朋友的手寫信,有如田螺姑娘為善良的官人吳氏煮好的甜羹,不論三九嚴寒,不論雨霧霜雪。孩子四歲前體弱多病,但長年喝牛奶,現在抗腐拒變能力大增,像一頭小牯牛。孩子身體好,等于父母發獎金,孩子三天兩頭上醫院,小小感冒就得兩、三百塊,把父母的醫療保險卡花的精光,除了拿熱水袋,母親還用手心焐熱滴管中冰涼的“頭孢”,最是那針頭戳進細細的血脈,手一動鼓包,拔掉重戳,針扎在孩子肉里卻疼在父母心頭。
??? 牛奶公司是誠實守約的,顧客先消費,鋪底周轉,次月收費,并征求意見,是否調換品種:鮮奶、酸奶;袋裝的、瓶裝的;甜的、淡的;停訂、續訂。主客雙方自覺自愿,配合默契,少有糾紛,受益面日眾。顧客沒想到的,商家已經做到了,服務永無止境,三產大有可為。
??? 一天孩子問我:“爸爸,是誰送奶給寶寶喝呢?”我像一名面試答辯生,遭遇“黑障”現象,給問癥住了。我想說是雷鋒叔叔、是七大姑八大姨或者白胡子紅衣圣誕老人,可是我又怕我不說他倒明白我一說他反而糊涂。就反問:“你說是誰呢?”孩子說:“是送奶員!”對的,是送奶工。歷時數年了,卻從來未曾見過面。公司要求他們上樓腳步不許發出聲音,以免驚醒熟睡的居民。是男的還是女的?是青年人還是中年人?住城鄉結合部還是租平房?是城里下崗職工還是進城謀生農民?他們每天清晨幾點起床才能保證顧客天亮時打開箱子肯定能取到奶呢?他們如果出門時未穿雨衣而途中下雨就那么任其淋濕嗎?嚴寒的冬天,凌晨是一天中溫度最低的,喝奶的人在暖被窩里做著美夢,不只有他們冒著西伯利亞寒流、耳聞目睹水結成冰凍的全過程嗎?他們每天是否舍得剩一瓶奶帶回家給自己的孩子喝呢?也無奈經常跳槽嗎?他們會否放縱一回在娛樂城花數百元過“平安夜”呢?他們是否羨慕撿破爛的,遇到大雨天,可以美美地睡上一個大懶覺。
??? 我印象中只有一次例外,打開奶箱是空的,有一張紙條,寫著歪歪斜斜的字:因交通事故,今天奶沒有送到銅陵,請原諒!然而也奇怪,我全家人不僅沒有怪罪,反而認為這張紙條比牛奶更營養更無價,是打動我心的信用金卡,是市場經濟超越“有奶就是娘有錢就是爹有權就是爺”庸俗觀念的,寶貴而又渺小的誠信,是傳統美德的活化石。還有一次,因吸管用于吃椰子而提前用完,我寫了張條子:請放吸管。果然,我一打開箱子,既有奶又有吸管。我感動,這便是一種本來的文明的協調的人與人之間關系。不需要干部盯著,不靠煙酒研究,沒有斤斤計較。許多喝奶人,食言過多少啊,卻面不改色心不跳。
??? 我們應該在自己一畝三分田里,像送奶工一樣低頭耕耘和求證。我代表孩子謝謝送奶工,借用朋友的短信祝福他:今晨的你是安心的,今年的你是順利的,今世的你是健康的,今生的你是幸福的。(朱本紅)